Doctor Man's Blog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特發性震顫 ( Essential tremor)
特發性震顫是最常見的震顫病症。
臨床症狀 :主要是姿勢性震顫 ( kinetic tremor)。肢體維持一定姿勢時引發的震顫,在肢體完全放鬆時震顫自然消失。震顫常見於手,其次為頭部震顫,極少的病人出現下肢震顫。震顫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疲勞、飢餓時加重,多數病例在飲酒後暫時消失,次日加重。
疾病病因 : 約60%病人有家族史,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目前已確認2個致病基因位點,定位於3q13(FET1)和2p22-25(ETM或ET2)。
藥物治療 : 心得安 ( inderal ) 及 撲癇酮 ( primidone)。
少數症狀嚴重、以一側為主和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可行丘腦損毀術,丘腦深部電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療法。
摘自 :http://cht.a-hospital.com/w/%E7%89%B9%E5%8F%91%E6%80%A7%E9%9C%87%E9%A2%A4#.UgxI4-zyxdg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探戈舞治療柏金遜症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多系統萎縮症(Multisystem Atrophy, MSA)
多系統萎縮症是不知病因的散發性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病人有柏金遜症的症狀及小腦、自主神經系統及重要的脊髓徑功能異常,自主神經系統是管理不隨意生命功能(心臟、血管、血壓等)的神經系統。
成年期發病,50~60歲發病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54.2歲(31~78歲),男性發病率稍高。80%的病人以柏金遜症的表現為最初症狀,之後有自主神經系統失常; 另外20%的病人則以小腦運動失調為最初的表現(行走困難、肢體、說話不協調);之後則有自主神經系統失常(姿勢性低血壓─當你站起時,血壓便往下降;甚至在患者從躺到站時會昏厥)。男性病人常在小腦運動失調前5-10年便有勃起障礙,也可能產生頻尿、尿失禁、解小便困難;類巴金森氏症狀包括行動緩慢、肢體僵硬,遲頓的步伐及以前彎佝僂的身形,病人也會出現睡眠障礙如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病人可能會拍打睡在身旁的人)及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等。病人眼睛向上看的動作用困難,肢體可能會抽動,週邊神經也可能受到影響。
目前MSA主要分為兩種臨床亞型,其中以柏金遜症為突出表現的臨床亞型稱為MSA-P型,以小腦性共濟失調為突出表現者稱為MSA-C型。
MRI發現殼核、橋腦、小腦中腳和小腦等有明顯萎縮,第四腦室、腦橋小腦腳池擴大。MRI T2相可見殼核背外側緣條帶狀弧形高信號、腦橋基底部“十字徵”和小腦中腳高信號。 18F-脫氧葡萄糖PET顯示紋狀體或腦幹低代謝。
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自主神經障礙和柏金遜症進行對症治療。
帕金森綜合徵: 美多巴對少數患者有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無顯著療效;帕羅西汀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雙側丘腦底核高頻刺激( DBS)對少數MSA-P亞型患者可能有效。
體位性低血壓 :
首選非藥物治療,如彈力襪、高鹽飲食、夜間抬高床頭等。無效可選用藥物治療:①血管α受體激動劑鹽酸米多君(Midodrine) ,能迅速升高血壓(30~60分鐘),2.5mg,每日2~3次,最大劑量是40mg/d,忌睡前服用(以免臥位高血壓);②氟氫可的松 ( Fludrocortisone) :可口服,0.1~0.6mg/d,也有改善低血壓的效應。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643.htm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
日本腦炎是一種藉蚊子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由於感染日本腦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所引起的。
臨床症狀 :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99%是沒有症狀或只是輕微不適。但有些病患的血液病毒量很高,病毒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腦炎,經過四至十四日不等的潛伏期,病人有嗜睡、發燒、嘔心、頭痛、腹痛等症狀,經過二至三日,症狀加劇,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情緒激動、昏迷等,有部份病患會有顱神經麻痺、肌肉無力、震顫等癥候。
其中5-25%的病患會死亡。絕大多數死亡患者發生於發病5日之內,存活的病患多於一星期後退燒,運動及智能的退化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才能恢復,約有20-30%的存活者留下永久後遺症。
目前為止,日本腦炎的治療並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療法為主,給予生命癥候的支持,以及降腦壓藥物。病患的預後,與其年齡很有相關,一般年幼及年老者,死亡及有後遺症的比例高。1/2-1/3存活者在數月至一年內會出現如癱瘓、無力、抽搐、步履不穩等現象。超過一半的存活兒童,在發病後一年後仍有腦波之異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發病五年後,仍然有行為或精神狀態方面之異常。
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包括避免蚊蟲叮咬及接受預防疫苗注射。
摘自 :http://www.dadupo.com.tw/new/baby-j08.htm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痙攣性斜頸症 ( Torticollis)
痙攣性斜頸是指原發性頸部肌肉不隨意收縮引起的頭頸扭轉和轉動為表現的症侯群。
女性的發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發病的高峰年齡為50-60歲,70%-90%的病人在40-70歲間發病。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患者可能有家族史,少數繼發於腦炎、多發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後,但大多無明顯病因。
治療 :
1. 藥物治療 : 包括多巴胺類葯、多巴胺受體、氯硝西泮 ( clonazepam)。
2. 肉毒桿菌 ( Botox) : 需在面部直接注射,只控制症狀數月,要反覆注射。
3. 外科手術治療.
摘自 :http://cht.a-hospital.com/w/%E7%97%89%E6%8C%9B%E6%80%A7%E6%96%9C%E9%A2%88#.Ue4bKuzyzoY *******************************************************************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
面肌痙攣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於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於兩側。開始多起於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
大約有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其他成因包括 :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佔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面神經脫髓鞘病變等。
治療方法 :
1. 肉毒桿菌 ( Botox) : 需在面部直接注射,只控制症狀數月,要反覆注射。
2. 外科手術治療能治本,但手術風險高,複發率也很高。
3. 射頻消融術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風險比手術低,但複發率高。
摘自 :http://cht.a-hospital.com/w/%E9%9D%A2%E8%82%8C%E7%97%89%E6%8C%9B#.Ue4WU-zyzoZ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卧床者的按摩和翻身
病人到了完全卧床時,雖較其它疾病的卧床病人不易形成褥瘡,但至少每兩小時仍須為病人翻身,扣背及按摩。
1、左側卧時,枕頭或墊子,墊在右側的背、腰後方,而右腿像騎跨枕頭上,以免壓著下方的左腿。
2、平躺時,雙膝窩及足跟下墊個軟枕。
3、右側卧時,左背、腰處墊上靠墊。如此就有三個位置可以輪流的翻動,而不致以同一姿勢造成血循不良,形成壓瘡。
4、使用氣墊床,也是避免褥瘡的一種方法,但仍然需要翻身、扣背。
5、翻身的同時,要順勢為病人扣背,市面有現成的「拍痰杯」,也可以用手掌微弓起,讓掌心弓成一個窩狀,拍擊病人的背部,由下往上拍,這樣可幫忙病人咳出較深部的痰。
6、清柔的按摩動作,頭、頸、肩、手、腳,順勢做下,不但讓病人放鬆,感覺舒服,更能感受照顧者的這份愛心。
摘自 :http://cht.a-hospital.com **********************************************************
訂閱:
文章 (Atom)